聚焦两会|“一带一路”对汉语教师的影响

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四次提及“一带一路”,充分体现了中国与各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定决心始终未变,前景依然广阔。

从发展格局上来看,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而言,“高质量”依然是主基调,“高水平”和“高标准”则分别对应于我国的发展机制建设,以及国际合作规则引领出现的新形势。

“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将以我国和外国的双边多边机制为基础,利用国家间已有的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伟大旗帜,加强和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推动彼此间的文化交流,遵循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携手共同发展。在这个国家间深度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尤为重要。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特别是汉语,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势必会引起沿线国家的重视,汉语的传播与交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也必会任重道远。

“一带一路”给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教育部已经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位学历彼此认同的文件,这其中参与“一带一路”的就有 24个国家。这一文件的签署必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推上新的高度,也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插上翅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已有100多个国家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又为汉语走出国门,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全方位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平台。

“一带一路”给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能熟练把汉语作为一“言教学技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当下,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培养的对外汉语教师数量缺口大,不足以满足国际上日渐增加的对外汉语教师需求量;二,已毕业的对外汉语教师,大多数精通汉语语言知识,而中华文化知识储备相对薄弱,还有少数人转行,没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作;三,人才培养过程中忽略文化自信和职业操守与专业观念的塑造,以致于很多学生误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就是到海外“混饭吃”。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以上问题还会呈现出扩大化趋势,当务之急必须要做出以下改进 :一,加大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资金投入,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二,培养真正懂汉语通文化、具备汉语国际推广与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高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三,要针对 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调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培养出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文化基础上,负责任地传播中华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师。

语言通,则文化通;文化通,则民心通。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带一路”政策的助力,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也离不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对外汉语教师。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渠道,而且是打造中国国家形象的窗口。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指引下,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都肩负着促进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任,努力为“一带一路”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